除草特點敵稗和殺草丹作用機制不同,互補性較強,混用后可以擴大除草譜,提高除草效果。同時混用還有以下優(yōu)點:①不論土壤處理或莖葉處理時,敵稗的除草活性均有所提高;②殺草丹可以防止降雨對敵稗藥效的影響;③殺草丹在弱光下高效,敵稗在強光下高效,二者混用后,無論在弱光下或強光下均增效;④殺草丹在低溫下高效,敵稗在高溫時易于發(fā)揮藥效,混用后無論高溫或低溫均增效;⑤芽后處理時,水層的變化與流動會降低二者的活性,混用后,不論土壤干、濕或保持水層,均能取得穩(wěn)定的效果,在田間泡水條件下除草活性有所下降;⑥除草譜拓寬,對稗草、狗尾草、馬唐、鴨舌草、繁縷等雜草有一定的增效作用;⑦持效期延長,持效期5周左右。制劑與配比65-130g/畝+130-260g/畝(有效成分)。
適用作物水稻。防治對象可以防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、一年生闊葉類雜草和莎草科雜草,如牛毛氈、螢藺、千金子、異型莎草、節(jié)節(jié)菜、陌上菜、鴨舌草等使用技術水稻苗期,水稻一葉一心至二葉期,稗草2-3葉期,加水噴霧。
注意事項施藥前或施藥后6-10天內(nèi)不能使用氨基甲酸酯或有機磷殺蟲劑,以免產(chǎn)生藥害。本劑要適期施藥,過早用藥易產(chǎn)生藥害,過遲防效不好。施藥時必須排干田水,施藥后隔天灌水,并保水3-4天,以保證藥效。本劑對異型莎草、螢藺、雞舌草等應掌握在一葉期以前,超過一葉期,防效顯著下降。用藥量與土壤有機質(zhì)關系較大,有機質(zhì)含量高的田塊,劑量應適當增加。本藥可以在育秧田使用,但用藥量大時易產(chǎn)生藥害。
又名球花堿草
形態(tài)特征
稈叢生,扁三棱形,稍有翼,光滑,高10~80厘米。須根,淡紅色。葉較小,條形,光滑或頂端稍粗糙,寬0.2~0.5厘米,常為株高的2/3,有的退化為葉鞘。葉鞘筒狀、封閉,下部葉鞘黃色至褐色。長側枝聚花序具輻射枝1~5個,花序下有葉狀苞片2~3枚,常較花序長。小穗數(shù)目多,在枝頭密集聚成頭狀球形,直徑0.5~1.5厘米,小穗披針形或條形,長0.2~0.8厘米,寬0.1厘米,具10~30朵花,鱗片兩列對生,膜質(zhì),近于扁圓形,頂端圓,長不到0.1厘米,小穗軸無翅。小堅果三棱狀倒卵形,棱角銳,淡褐色,表面具微突起。
生物學特性
(1)休眠與萌發(fā)異型莎草為典型的水生雜草,休眠易解除,但由于部分種子未完成后熟作用,因而休眠期不整齊,最長可達2~3個月。異型莎草生活周期較短,從種子到種子,一般2~3個月即可完成,但由于種子的發(fā)芽條件要求較嚴格,當年的種子一般不會萌發(fā)。種子萌發(fā)的起點溫度為15℃,但高溫、變溫有利于萌發(fā)。長江流域,5月上旬雖有發(fā)生,但高峰期在6~7月,以30~40℃變溫狀態(tài)最有利于萌發(fā)。另外,萌發(fā)需要較高的水分,在淹水及飽水的條件下才能發(fā)生,濕潤及干燥均不萌發(fā)。萌發(fā)還需要光照,土表的種子易于萌發(fā),埋土的種子只有在耕翻見光后才能萌發(fā),在日夜光周期的條件下萌發(fā)最好。異型莎草種子較小,千粒重僅0.02克,因此可能出芽的深度僅有0.5厘米,在1厘米以下的土層中不會萌發(fā),但深層的種子因被迫環(huán)境休眠可保持數(shù)年的發(fā)芽力。
(2)營養(yǎng)生長異型莎草生育期短,生長期需要充足的水分、養(yǎng)料和光照。在干濕的田塊,異型莎草株高一般不到20厘米,而在水肥充足的稻田,株高可達80~100厘米以上。異型莎草對光照較敏感,水稻夾棵或栽插前期發(fā)生的異型莎草與水稻的相對高度可達1以上,中后期發(fā)生的異型莎草則生長矮小,很少結實,對水稻不造成危害。異型莎草在高溫條件下生長較好,出芽后每生長1片葉需積溫約93℃,平均氣溫10℃時,約4天長出1葉,平均氣溫在25℃以上,每1~2天長出1葉。
(3)開花結實異型莎草開花結實對光周期不敏感,從6月到10月均可開花結實,生活周期較短。據(jù)江蘇北部定點觀察,水稻栽插后2天出苗,5天進入盛期,10天進入高峰;3葉后開始分蘗,5葉進入分蘗盛期,單株分蘗8.6個,生育期為71天;每個花序結籽平均6969粒,借風、水傳播,落入表土層中。分布與危害異型莎草分布全國,尤以低洼保水的田塊發(fā)生較多。由于生長期短,生長迅速,發(fā)生嚴重的田塊往往高出水稻,構成單一群落,造成減產(chǎn)。